close

葫蘆墩、富春、小蘇州、豐原……都是好地名


豐原市位於大甲溪南岸的高地上,海拔二百一十四公尺,總面積四一點八三八平方公里,在 清嘉慶年間(西元一七九六~一八二○年)漢人稱「葫蘆墩」,範圍包括今日豐原市的豐原、頂街、中山、豐榮、下街、富村、豐西、葫蘆、東勢、民生、西勢、西 安等里。古時原為拍宰海平埔族(Pazen)岸裡社 Rahodopuru 屬地,因該地有 Huluton 社,故譯其音為「葫蘆墩」。 Huluton 原是「松柏林」之意,相傳數百年前,豐原地區叢生松柏,所以先住民以之為名。


有關葫蘆墩地名的起源,另一種說法是依據吳子光《一肚皮集》:「葫蘆墩,地鄰東勢,非山,非村,亦山,亦村,固東上游大聚落也,墩高數十丈許,形頗似倒葫蘆,故名。」在現今葫蘆里市場邊與南坑中陽里處,各有一小丘,約兩層樓高,形狀像葫蘆,或許就是吳子光所指之處吧!


一般人稱豐原有「水清、米白、查某水」三寶。土地相當肥沃,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物產豐富,所以也有人稱此地為「富春鄉」(今豐原市仍有富春街)。又因為豐原山明水秀,葫蘆墩圳兩岸垂楊擺舞,碧水潺流,很像大陸蘇州的景色,因此也有「小蘇州」美稱。


豐原在地質上為古大甲溪沖積扇堆積而成,上天賜給豐原一份最豐厚的禮物——黑土。在所 有土質之中,黑土最為肥沃,這使得豐原在靠天吃飯的農業時代,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日據時代,改良的蓬萊米在這裡試種成功,豐原便成為台灣第一米倉,所生 產的「葫蘆墩米」聞名全島;當時日軍把「葫蘆墩米」當作「獻谷米」送回日本給天皇品嘗,居民都視為葫蘆墩的福氣和榮耀。


民國九年,日本因「葫蘆墩米」品質甚佳,便以中國古代賜給日本的古印璽「豐葦之原瑞穗之國」(意指日本內地產稻國之美)取當中的「豐原」二字,將葫蘆墩改為「豐原街」。豐原境內的「瑞穗國小」,其名亦出同源。


民國三十四年,廢豐原街改為豐原鎮;民國三十九年台中縣政府從員林遷回豐原鎮,豐原鎮遂成為台中縣政府所在地。民國六十五年三月一日改制為縣轄市「豐原市」至今。


 


稻香田中豐東起


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將國民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為九年,並依人口比例,豐原奉令成立豐東國中及豐南國中。是年二月,王雲霖先生受命為豐東國中籌備處主任委員,開始興建校舍。


創校地址原設在豐原鎮北陽里南陽路六十一之二號。校地西臨豐原市區,北面是一片香蕉樹林,南面有一突出來的田隴,東邊面對直通南台中銜接大甲溪的旱溪以及綿延的南陽山脈。而位在豐原市東區的豐東國中,校地多半是徵收來的墳地和農田;因此,可說其為一所稻田環繞的學校。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一日,首任校長吳勇生先生就任後,首要工作便是為去除師生的恐懼感,而情商市政府相關單位協調溝通,將校園內尚存的幾座墳墓請家屬遷往他處;過程尚稱順利。九月九日正式舉行開學典禮時,在稻田間,就有一棟十二間的普通教室、一間工藝教室以及三間廁所了。


因為沒有道路,師生到校不是繞道國民新村的小路,就是走田埂。連前來主持開學典禮的教育廳長潘振球先生,也因為座車無路可進入,在南陽路上往返多時,最後只有徒步;步行到學校時,已是滿腳泥濘,而開學典禮也早已結束。


原文:http://www2.tzuchi.org.tw/921/book/13ftjh-tcc/html/03-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閱微草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