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慘淡經營 用心勸學


豐東國中的學區,如東陽、南嵩、南村、北陽、南田、翁子、翁社、南陽、中陽、陽明、朴子等里,均位於較邊陲地帶或山區;主要學生來源是南陽、豐村和翁子等三所小學,也以農工子女居多。第一學年教職員只有十幾位,也只招收到八個班、四百多名學生。


當時住在偏遠山區的學生,每天上學都要跋涉一兩個小時的路途,有不少家長寧願留孩子在家裡幫忙種田,也不希望他們上學;更有家長因不瞭解九年國教的意義,孩子若不想升學,家長也就不勉強;因此,就學率減少了許多。


為了提高就學率,教職員在吳勇生校長帶領下,挨家挨戶登門拜訪,還提出減免學費等鼓勵辦法;然而卻效果不彰。


豐東創校元老孫福雄先生(目前任潭子國中校長),猶記得當初請求家長讓孩子就學時,常聽到家長抱怨說:「小孩一上學,錢就少賺,學校應該發給飯錢才合理。」


當然,也有幸運的孩子在老師的苦心勸導和協助下得以順利就學。「進入豐東後,李欣聰老師不只設法讓我在寒暑假到 玩具工廠打工賺取學費,還協助找家庭代工的工作讓家人做,讓我家兄弟也由於家庭經濟改善而得以繼續升學。」第一屆、民國六十年畢業,目前任職中華電信研究 所的張光燦先生無限感恩地表示:「隨著年紀的增長,更能體會母校老師的苦心和用心。若無當年李老師再三向父母遊說,讓原來已經輟學而在木工廠當三個月學徒 的我再重回母校就學,如今的我,也許還只是個木匠。」



民國六十年六月第一屆畢業生及全體教職員合影。


 


免去升學壓力 師生同樂建校


第一屆校友涂德淋先生,從小住在南嵩里,即離現在豐原高爾夫球場不遠處的山上。回憶起小時候,涂先生殷實的臉孔 堆滿笑意地說:「我們是國小最後一屆升學班。四年級開始補習,晚上補到七、八點,兩三個同學才各持手電筒走山路回家。到了五年級,確定不用考聯考了,一夥 同學就每天樂得騎馬打仗!」


沒有聯考壓力的日子是輕鬆快樂的。幾個十二、三歲的男生,因為都住在山區,上了國中就結伴同行。充滿著活力的孩 子每天幾乎都是小跑步出門,「我們沿著球場旁邊的墓地,一路摘著路邊的野莓果、小小的山李子、芭樂、草莓等,邊走邊吃。當時學校還沒有圍牆,我們偶爾會利 用下課空檔,跑到校外的土地公廟旁邊玩一玩,跟小販買鳳梨心或清冰吃。在回家的路上,更會到學校附近的農田、稻田裡撿稻穗,用炭火烤過後剝開稻殼,取出裡 面一粒粒香噴噴的米飯來吃,真是美味啊!」涂先生敘述著鄉間快樂的童年生活。


話匣子一開,涂先生便興致勃勃地淘淘不絕:「小時候,每天都是赤腳走半個小時的石頭路到學校,穿鞋子則是過年才 有的盛事;而且媽媽買的都是大了兩三號的鞋,以便一兩年後腳大了還能穿。」讀豐東國中時,學校規定要穿鞋,但同學們還是捨不得穿,「就把兩隻布鞋的鞋帶綁 在一起,掛在脖子上,到了學校再拿下來穿著上課;放學後一離開學校,就把鞋子脫下來,又赤腳走路回家。」不只省著穿鞋,當時孩子的童玩,也都只是蹲在地上 玩橡皮筋、紙牌、玻璃珠,或彈橡皮筋、打彈弓等。


當時的資源的確匱乏,吳勇生校長年輕有為,充滿幹勁,剛來到豐東國中時就以拓荒者的精神,帶領全校師生披荊斬棘,開闢荒蕪校地。


民國五十七年到職,經歷各處室主任,現已退休的洪勝棋老師記得,當時學生註冊之後,包括全校老師,就有做不完的勞動服務。為了及早開闢一塊操場做為升旗典禮之用,上體育、工藝、家事課時,便要從事撿拾石塊、除草、整地等工作。


已退休也是創校老師之一的毛遜先生說:「校地地勢不平,前低後高,大雨一來就匯成河流,活潑的學生便趁機利用建築板模享受撐船的樂趣。不過,校園因為沒有圍牆,南面養鴨人家的鴨子,以及臨近居民所飼養的土雞野狗,都闖進了校園裡到處亂跑,還真是令人煩惱呢!」


民國五十八年八月,學校建築物又多了普通教室九間、餐廳一間、校地整平七千七百多坪。操場有了,校門建立起來了,而且同安街到土地公廟之間也圍起了圍牆。




http://www2.tzuchi.org.tw/921/book/13ftjh-tcc/html/03-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閱微草人 的頭像
    閱微草人

    閱微草堂

    閱微草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