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大自然 以天地為教室
豐東草創時期,一切克難簡陋。毛遜老師說:「當初教職員只十幾位,人人都必需全能;比如說,工藝老師教地理,英文老師教音樂、童軍等。開學後一個多月,師生都還沒有教科書,全靠老師刻鋼版油印資料及抄黑板來上課。」
第一屆畢業校友、目前擔任花蓮師院教授兼花師附小校長的饒見維先生回憶說:「操場成形後,同學就在工藝課時自己動手做木材折合式板凳;每到全校集合時間,同學就各自拎著折合板凳到操場聽校長訓示。」
雖然物質條件相當缺乏,然而純樸的民風,使得豐東師生都能樂在克難中學習。
「音 樂課,沒有風琴就清唱;體育課,同學就在還未理平的田埂上打排球;要練跑,就跑到校外,跨過水溝到目前是監理所附近的山坡竹林再跑回來。校內沒有可遮蔭的 大樹,月考或下課時,大家都爭相跑到竹林裡;當涼風徐徐吹拂,竹林會發出伊呀伊呀的聲響,真是愜意。竹叢下的稻草堆,也成為做完墊上運動之後,大夥兒聚集 聽老師講精采鬼故事的好地方……」徜徉大自然,以天地為教室的瀟灑,對於第一屆校友、後來又回到母校任教的陳美鈴老師,以及民國六十三年畢業、目前在公老 坪經營觀光果園的林錦生先生來說,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學校的運動場當時未植草皮,刮起風來黃沙滾滾,同學們皆戲稱為「豐東大沙漠」。民國七十二年,家長會長徐武溪先 生有感於此,深恐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於是向家長委員和地方人士募集款項,在操場掘一口井;民國七十八年又裝上自動灑水設備,讓操場保持些許濕潤而不再塵沙 飛揚。因為這口水井的出水量特別大,經向縣府報備後,成為災難時的緊急用水井。民國八十八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這口水井就發揮了作用,提供附近居民取水使用 約一個月。
徐會長也用心地發現,原本對著同安街丁字路口的校門,視界不良,影響學生出入,遂向家長委員及熱心人士募集七十多萬元,重新打造新校門和國父銅像。豐東國中校門因而改為面向豐東路。
國父銅像兩側,栽植整齊花樹,背後襯托米黃色弧形壁牆,面對寬敞大門,形成美麗莊嚴的圖案與美景,也成為學生流連攝影的好地方。
民國六十七年畢業,並且自七十九年回母校任教至今的傑出校友張鴻銘訓導主任斯文地笑說:「國父銅像被全校視為精神堡壘;遇有學生犯錯或背書沒通過,就讓孩子們對著國父銅像『思過』,效果還很不錯呢!」
http://www2.tzuchi.org.tw/921/book/13ftjh-tcc/html/03-3.htm
留言列表